one_curation  

在職場上,我們每天都在累積專業知識,但,除了專業領域,您還懂得什麼樣的知識呢?

深入鑽研專業領域,其他領域卻一竅不通,很可能會被本書作者稱為「專業笨蛋」(類似「生活白痴」) 喔!

 

日本麥當勞名譽社長藤田田在《猶太賺錢學》中提到:「只能從單一角度看事情的人,是不成熟的人,更稱不上是夠格的職場人士。」他認為,「...會發現猶太人是『雜學博士』,他們所知不僅是一般的淺顯知識,而是進入博學範疇...即使一般公認與商業交易毫不相干的事情,猶太人也瞭若指掌...正因具有雜學的廣闊視野,猶太人才得以做出正確無誤的判斷。」

什麼是「雜學」?其實就是「非專業領域的知識」。

個人認為,累積雜學「資料庫」,除了能在與他人溝通時增加話題,對業務人員而言,「雜學」甚至能使工作如虎添翼。如書中提到義大利跑車愛快羅密歐 (Alfa Romeo) 的女性超級業務員,在面對客戶時,不會談論車子本身,而是分享自己的國外旅遊經驗,讓客戶想像駕駛的情景,這樣對於銷售更有效果。

 

如何增加雜學資料庫呢?最重要的是「以興趣為優先」,其次是「旅行」、「觀察」及「體驗」,再者是「閱讀」。

因為「以興趣為優先」,我們才能具備源源不絕的好奇與忍耐力,進而增加對主題瞭解的廣度與深度。如同孔子說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若我們樂在其中,那吃苦也只會當成吃補了。

對於旅行,則有很深的認同感。筆者過年時至印度旅遊,感受了非常不一樣的風土民情,就像書上所述「旅行地點一般都是『非日常空間』,所以你的感官會比平日來得敏銳,尤其是在國外...『發現』的可能性,遠遠高過於在國內的日常生活。」赴印度一遊,真的有所感慨,也多一層人生體會。

談到觀察,作者提出的幾種方法可資參考,包括:「假說與驗證」,觀察到特別的人事物時,經常抱持「為什麼」,將能促使自己搜尋資料或向懂的人請教,以驗證推測是否正確;「比較」,只看單一事物較無法看清其性質,若能與其他事物相比,「共通點」與「關聯性」便顯而易見;「觀察角度」,若能以高處俯瞰的角度,即可掌握事物整體,先見林再見樹;「五感觀察」,觀察不限於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及觸覺亦能產生「體驗」後的個人化雜學知識。

閱讀呢?作者的建議很有趣,包含「同時閱讀多本書籍」、「相關書籍至少閱讀3本」、「閱讀不同立場的書籍」、「商業書籍是維他命補充品」、「雜誌要讀完一整本」...等,以及最特別的,「偶爾也要『資訊絕食』」,用以調節大腦運作,達到「慢下來仔細思考」的目的。其餘詳情請見本書內容。

個人認為,從上述可看出,藉由不同種類的「輸入」,不但能使我們的經驗量變,也能在「興趣」的驅使下而質變,成為充實自我的雜學內涵。其實,在電影「貧民百萬富翁 (Slumdog Millionaire)」中,主角從現實生活的歷練,所學習及積累的知識與經驗,不也就是一種雜學嗎?而競賽時的每一個問題,正好都是他經歷的片段,於是無庸置疑的獲得大獎。筆者也曾有類似的經驗,上午在電視中不經意看到的新聞,竟成為下午有獎徵答活動中的唯一正確解答,令人驚呼不可思議;掩卷而思,這正是雜學的有趣之處吧!

 

除了累積雜學知識外,亦要安排「輸出」機會,不論是解釋給別人知道、和朋友分享,或是在重新整理與組織後寫成文章,都能使我們進行「資訊反芻」,不但能訓練表達能力,亦能活化大腦功能,若是進而建構出回饋社群就更棒了。對於雜學,有方法的輸入,也有整理及包裝後的輸出,我們才能朝自我品牌的「策展人」邁進。

 

19世紀的英國生物學家湯瑪斯.亨利.赫胥黎 (Thomas Henry Huxley) 曾說:「儘可能廣泛地涉獵各門學問,並且儘可能深入地擇一鑽研 (Try to learn something about everything and everything about something.)。

個人同意作者的說法,精深的「專業知識 (everything about something) 」,以及廣泛的「雜學 (something about everything) 」,兩者相輔相成,成為職場及人生舞台多采多姿的泉源。

 

近來媒體鋪天蓋地的報導韓劇「來自星星的你」,您有興趣嗎?能不能將它收錄在您的「雜學資料庫」呢?

 

 

書籍連結: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9417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泰上老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