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000003983.jpg
http://ibwec.bwnet.com.tw/images/Product/PROD000003983/PROD000003983.jpg

 

為什麼有些公司百年長青,有些則相繼殞落?

是大環境的劇烈改變?顧客需求大起大落?還是公司內部分崩離析?

本書分析國際知名企業的成功與挫折後,告訴我們,聚焦於「顧客、差異、競爭、集中、組織」5 大策略,才是企業的續命丸。

 

管理學大師 彼得‧杜拉克 (Peter F. Drucker) 在《杜拉克:管理的使命 (Management: tasks, responsibilities, practices)》曾提到,企業的目的是「創造顧客」,因而,顧客「需要什麼、想要什麼」、「產品或服務為顧客帶來的『效用』」才是企業最需關注的。

 

01.jpg
http://www.quoteswave.com/wp-content/uploads/2013/08/If-I-had-asked-people-what.jpg

令我想到汽車大王 亨利‧福特 (Henry Ford) 的名言:「如果我問顧客他們想要什麼,他們肯定告訴我
要一匹更快的馬。」誠然,顧客的意見與回饋雖然重要,但,那可能只是一個指引及方向,企業除了參考這些內容,仍需依其願景、體質及外在趨勢來臆測與想像顧客的未來需求。如同書中提到的:

 

1. 傳統底片開始式微 → 柯達 (Kodak) 未放棄原有優勢,誤判傳統及數位照片將共存,全力發展 Photo CD,因而種下敗因。

2. 傳統底片開始式微 → 富士 (Fujifilm) 將顧客需求理解為「影像」,認為滿足此需求的方式是數位相機,故著力於「製造相機」及開發「感光元件」。

3. 貴族不再乘馬車 → 愛馬仕 (Hermès) 從提供皇室馬具轉進精品市場,以製作馬具的技術改做皮件,仍在上流社會稱雄。

4. 有消費力的中產階級興起 → 三越 (みつこし/Mitsukoshi) 由賣武士的吳服商,藉由改變傳統的販售方式,重生為大眾的百貨公司。

 

「差異」的概念,其實就是《經理人月刊》專欄作者圭大口中的「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廉,人廉我特殊。」換句話說,也是就是運用自家公司的強項 (有形或無形的資產與技術),做出競爭者難以模仿的產品與服務。如同書中提到的:

 

1. 香皂越來越普及 → 花王 (Kao) 公司採取新品牌開發、產品改良及事業多角化等方式,用獨門原料、革新技術研發產品,「一匙靈」洗衣粉正是代表之一。

2. 電子業忙於零件製造大戰 → 蘋果 (Apple) 公司創辦人 賈伯斯 (Steven Paul Jobs) 專注於簡約,賣的是資訊產品,卻不製造零件也不組裝,而是靠企劃、行銷和零售創造價值,贏得鐵粉。

3. 電子製造、影音服務兩者通包 → 索尼 (SONY) 公司的智慧手機、筆記型電腦及平板電腦等雖有優勢,但和競品難有持續的差距,而且,成本以及與量販店交涉等問題,使其復甦趨緩, 兩邊銷售都受限,只能黯然退出電腦事業。

 

打破「安於現狀」的沉痾,才是「競爭」的要點。開發新產品、開創新戰場等,都是為了在後續的市場中爭得消費者青睞,因而,知己知彼,了解市面產品及服務缺口,適時予以滿足,才能在彎道超越,在直線持續加速。如同書中提到的:

 

1. 屈居第二 → 朝日 (Asahi) 啤酒開發「Super Dry」,以「爽口」為訴求的新品項,不但大幅擴張產能,更投入大量行銷宣傳資源,搶奪市占率寶座,進而主導市場口味,引發競爭者模仿。

2. 比對手更多產品線 → 麒麟 (Kirin) 啤酒路線分散,樣樣不是第一,想發展「Dry」系列產品卻非朝日的對手,雖然擁有「一番榨」和「麒麟拉格」兩種品牌,卻難以兼顧。

 

BCG_Matrix.png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BCG_Matrix.png

公司發展方向究竟是「專業企業」,還是「多角化企業」?將導致資源能否「集中」,以期達成最大能效。當企業有多項事業體或產品/服務時,應善用「事業組合管理 (Business Portfolio Management, BPM)」來分析 (又稱為 BCG矩陣(BCG Matrix)) ,以判別如何組合改善。如同書中提到的:

 

1. 只做高收益事業 → 奇異 (General Electric, GE) 公司之發展集中於產業第一、第二名事業,本業家電下滑不惜收攤,即是「資源集中、風險分散」的策略,現今則分為「金融服務」、「技術設施」、「娛樂」、「消費者與工業」及「能源設施」等 5 項事業群。

2. 鉅額投資液晶面板廠 → 夏普 (Sharp) 與韓國三星 (Samsung)、台灣友達 (AUO) 等面板公司較勁,陷入量產軍備競賽,且過度集中於電視應用產品,因而受設備折舊拖累,連年赤字。還好有郭董 (鴻海郭台銘) 出手相救 XD

3. 對手過多、狂打低價戰 → 飛利浦 (Philips) 在公司逐漸擴張後,選擇集中資源在市占率前兩名的事業部,因其液晶面板事業只占市場第 4 名,故逐步將技術高價賣出 (賣給韓國 LG 公司),轉換為事業結構的資金。其事業結構重組之魄力與遠見,令人佩服。

 

「組織」、「企業文化」與「策略」形成相互依存的關係,直接體現於「人才培育」、「科層結構」及「經費控管」等方面,我們可從書中的案例了解:

1. 需低成本、高品質的生產系統 → 豐田 (TOYOTA) 公司訓練能科學思考、解決問題的人才,包括作業現場訓練 (On Job Training, OJT)、大家耳熟能詳的「5 Why」(用五個為什麼找出問題真因) 等,都是其嚴格且科學的方法。

2. 迅速展店 → 迅銷公司 (Fast Retailing) (即 UNIQLO 母公司) 要能把自己當經營者的店長,以 UNIQLO 來台展店而言,報章雜誌常有年輕店長專訪,可從中一窺該公司豐富而嚴格的研修制度。

3. 提供最新、最快的網路搜尋 → 谷歌 (Google) 公司給天才工程師最大自由來發想點子,其組織採用「圓點圖案的巨大床單」(如蜘蛛網狀的連結),讓工程師們分別串聯為不同小組,彼此激盪與創新。

 

最後,書中提到的企業理念與策略經營 5 大原則整理如下:

02.png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經營策略 企業內部
    全站熱搜

    泰上老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