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right_q  

 

台灣長久以來,大多數的國民教育帶給孩子「問題都有標準答案」及「問問題表示沒有認真聽,或曝露自己缺點」的謬誤,

上課或演講的講師在結束前,詢問大家「有沒有問題」時,學生或聽眾總是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該問什麼,

很少有人願意身先士卒,問清楚真正的疑難。

殊不知,「問問題」也是一種學習與反思的過程。

所以,當少數「兼具智慧與勇氣」的提問者發言,講師強調「這是一個好問題」時,

我都會思考,為什麼這位提問者「問得好」?我也有相同疑問嗎?我想得到這個問題或這種問法嗎?

或許是對方思慮比較周延,或許是對方的先備知識高於自己,或許是對方有相關的經驗累積。

個人認為,會問問題,能獲取比別人更多更深入的知識或經驗內涵,能使自己得到更多收穫。

至於應該如何「構思」及「組織」問題?用哪一種問法?

此書給我們很好的指引。

 

Accenture(埃森哲)管理顧問公司副總經理薛人禎說:「多數人的困難是,知道問題可能在哪兒,卻因為問不出好問題,而得不到有用的訊息來解決問題。」

如同書中的例子:

汽車推銷員A,對第一次來店裡看車的客人熱情地推銷著車子的優點。

「這一款車子的外型,非常受到年輕女性的歡迎喔。而且,除了很省油以外,馬力也比外表看起來的要強上許多。這輛可以說是現在最值得推薦的車款了。」

然而,汽車推銷員B卻不是這麼做。

「您這次是要換車嗎?您想要選購的車子主要用途是什麼呢?是商用車嗎?還是放假休閒時使用為主呢?一起搭乘的家人有幾位呢……」

 

B提出不同的「問題」,確切地引導出客人的需求。這種做法能夠提供符合客人需求的商品與資訊,自然就能夠得到「成果」。

 

要學會問問題,先要熟悉「5W1H的原則」,譬如朋友說:「我買了一台平板電腦」。將前述原則帶入,你可以提出的問題有:

Who:銷售員服務態度如何?現在都是誰在使用?

What:買的是哪種款式的?尺寸大小?什麼品牌?

When:什麼時候買的?買的時候有優惠或促銷嗎?

Where:在哪家經銷商買的?若有問題,最近能在哪裡維修?

Why:為什麼選擇這台?用途是工作還是娛樂?

How:花多少錢買的?使用起來方便操控嗎?會很重嗎?很耗電嗎?

如此,話題才會源源不絕,能有更深一層的互動與瞭解。

 

問與答應是良好的雙向互動,所以,切勿咄咄逼人,因為對方不見得有回答自己的義務。

營造良好的回答氛圍也是提問人應注意的,方法如下(方法名稱為自己發想,抄襲必究):

1.減灶示弱法:從自己不擅長或有糟糕經驗的事問起,以謙虛的姿態請教對方,能使對方產生優越感,進而滔滔不絕回答問題。

2.由淺入深法:一針見血的問法,見的常是自己的血,對方不是拂袖而去就是謝謝再聯絡,迂迴地「以鄉村包圍城市」。與其單刀直入的問「這次對本公司的採購案,貴公司有多少預算呢?」還不如改成「最近景氣復甦,貴公司股價上漲,後勢可期,不知道今年會不會積極投資設備呢?」更能讓對方接受。

3.假借他人法:隔壁老王、大學同學、有個朋友(其實常是自己的分身),自己對他們的問題總是有切身之痛,用發生在第三人身上的事來詢問,問得技巧,對方也才能答得巧妙。

4.懂裝不懂法: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本人說「知之為不知,智慧也」。當對方熱情地回答或解釋時,千萬別說「這個我早就知道了」,如此,澆熄的不只是對方的滿腔熱血,還會使氣氛降到冰點,往後可能就不太容易向對方請教了。是故,「假裝沒聽過」的最高境界,一定能使對方更樂於提供協助。

 

當問題發生,除了解決它,最重要的還有「解決問題的目的為何」,

因為解決問題的方式常不只一種,或者說常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確認目的、問對問題,才不用繞遠路,也不會做白工。

問問題時儘量拋開先入為主的觀念,把自己的成見倒空,才能接納對方的知識與意見。

就像書中提到的:

如果真的希望能夠得到對自己有幫助的資訊,就要展現出請教別人的態度,以及勇於提出疑問的態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泰上老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