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inary_enemy

常聽到別人說,「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只是,面對「最大的敵人」時,就算輸了也總會尋找「狀況不佳」、「時不我予」、「年華老去」等台階下,

姑息,成了屢戰屢敗的原罪。

因而,很多人把自己當作敵人,常是自欺欺人的。

換個角度,讓我們迎戰「次大的敵人」如何?

 

由於年資、環境、智力、學歷、經歷、運氣種種的差別,職場上總是有一些表現傑出的人物,

可能是主管、同事或部屬,

在工作績效、辦事效率及創新理念等方面總是卓越超群。

(或許讀者就是其中一位?)

通常我們是將上述視為「楷模」(role model),足供自己效法學習,期望有朝一日定能和對方一樣。

但是,請捫心自問,若「楷模」的成就極高、年代過久,或距離自己的所在地太遠,

那麼,「效法」云云,通常就只是一廂情願的想像,

更不用說該從何「效法」或如何「效法」了。

 

就像在馬拉松比賽中,若自己目前的名次是100名,那麼,雖然是以冠軍為目標,

但是,是不是先以「超越第99名」為目標更實際呢?

如同目標的設定,長期而遠大的願景並非一蹴可幾,因而須分批設定短期目標,逐步達成;

個人認為,除了設定目標之外,找到周遭適當的「假想敵(imaginary enemy)」更能激勵自己不斷進步。

在這裡要強調的是,雖然自我建構了「假想敵」,

但是,重點不是要「打敗」對方,而是想辦法和對方「分庭抗禮」,甚至「領先」對方

如思考解決問題方法時,若對方提出2項,那自己至少也努力提出2項吧;

對方會舉一反三,那就訓練自己除了舉一反三,還能分別舉出每種方法的優缺點,並不吝表達自己的想法與建議。

有了「假想敵」,接下來並非進行你輸我贏的零和遊戲(zero-sum game),而是思考「如何超越對方」,以達成共同的目的

這種「假對戰,真雙贏」的方式,既不傷感情,又能完成組織的期許與目標,不啻為絕佳的良性競爭。

 

或許有人認為,工作時應「以和為貴」,和同事好來好往,何必戴著有色眼鏡和同事「打仗」,

此話乍聽有理,但是,豈不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重要性,

況且,這「仗」並非明槍實刀、劍拔弩張的撕破臉,

而是自我砥礪、有競爭才有進步的積極作為。

君不見,真人實境節目(如「誰是接班人」)、料理節目(如「料理東西軍」)和戲劇(如「大長今」)等內容中,

最令人引頸期盼,收視飆高的,不就是競技或比賽的場面嗎?

賽事中或許互有勝負、幾家歡樂幾家愁,

但從競賽的結果,我們能更客觀、更謙卑的反求諸己,

讓自己下次做得更好。

塑造「假想敵」即是營造「類競賽」的環境,以激發自我的才能與潛力。

 

而且,當自己領先「假想敵」的同時,不就也一併贏過「最大的敵人」了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泰上老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