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力資源管理學家科爾曼(Coleman, T. L.)說:「職員能否獲得晉升,很多時候不在於是否努力,而在於上司對你的認可程度。」
在職場中,你是主管眼中的進取負責的「紅五類」還是碌碌無為的「黑五類」?
故而,當機會來臨時,將決定你的相對職位是「向上提升」、「不動如山」,還是「向下沉淪」。
與上司相處是一種藝術,想獲得上司的賞識與器重,更是精益求精的藝術。
受上司賞識的下屬應具有哪些特質呢?
除了最基本的忠誠、勤奮、主動及熱忱外,
更重要的是「瞭解並超越主管的期望」以及「以主管的視野與心態對待工作」,
滿足主管的期望固然是好事,但若想要出類拔萃,則期許自己都做到101分,才能每次都領先對手。
拿破崙‧希爾講過一個故事。
愛若和布若同時在一家超級市場工作,過了一段時間,愛若受到總經理賞識,一路爬升,從領班升職到部門經理,而布若卻還是在最基層。
有天,布若終於忍不住向總經理提出辭呈,並痛斥總經理狗眼看人低,辛勤工作的人不提拔,反倒看重那些愛拍馬屁的人。
總經理耐心聽著,他瞭解這個小夥子肯吃苦,但似乎缺少了點什麼。缺什麼呢?三言兩語也說不清楚,說清楚了他也不服氣,他忽然有了個主意。
於是,總經理說:「布若先生,您馬上到市場去,看看今天賣些什麼。」
布若生氣的說:「我都要辭職了!你還要我去市場作什麼?」
總經理說:「你不是想知道我為什麼提拔愛若而不提拔你嗎?只要照著我的話去做就知道了。」
布若很快從市場回來,說:「市場上只有一個農夫拉了一車馬鈴薯在叫賣。」
「一車大約多少錢?多少斤?」總經理問。
於是,布若又跑去,回來時報告說:「一共有十袋。」
「價格是多少?」總經理這麼一問,布若只好再跑去瞭解。
總經理望著氣喘吁吁的布若,說:「請休息一下吧!你可以看看愛若是怎麼做的。」
說完便把愛若叫來,對他說:「愛若先生,請馬上到市場去,看看今天賣些什麼。」
愛若很快就回來報告說:「到現在為止只有一個農民在賣馬鈴薯,共有十袋,價格適中,品質很好,我順便帶回來幾個讓總經理看。這個農民過一會兒還會載幾簍蕃茄來,
據瞭解,價格還算公道,可以進一些貨。這種價格的番茄,總經理可能會要,所以我帶回了幾個蕃茄做樣本,也把那個農民帶來了,他現在正在外面等回話呢!」
這就是「瞭解並超越主管的期望」。
「以主管的視野與心態對待工作」其實就是「往上一層級的思考」。
因為「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在提升高度的同時,我們的視野也擴大了,能夠跨過原高度的限制與障礙。
身為下屬時,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務後,應該要角色扮演一下,模擬自己是主管,就大局而言,會注意哪個部分、檢討什麼問題,怎麼樣績效會更好。
當我們在制高點俯看,優點缺點一目了然,較容易了解趨勢變化,也才能跳脫本位主義,進而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
因為下屬可能最貼近客戶、最熟悉操作實務面;而上級則需著眼於大處,更需要掌握整體策略走向。
就像我們曾聽過的歷史考題:
台灣出的是:「元代窩闊臺死於哪一年?最遠打到哪裡?」
美國出的是:「元代窩闊臺如果沒有死,歐洲會發生什麼變化? 試從經濟、政治、社會三方面分析。」
這是思考力的差別,也是思考程度的差別。
往上一層,也就是更深入了一層,思考結果才會更透徹,對於自己與組織也更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