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猛一看書名,還以為只是有關「如何寫心得與筆記」的工具書,
翻閱目錄後,才知道是職場成長的企管書籍。
由於它是日文翻譯書,便查了一下原書名,
原書名是「これから24時間でかならず成長する方法(從現在開始,如何在24小時內確保成長)」,
其實就是中文書名的副標題,
但是在閱讀完全書後,總算能夠了解中文書名主標題的意涵,
因為,書中提到的6種力量,正是將自己提升為「人才境界」的入門磚。
以下請聽本人娓娓道來。
本書最特別之處,是將「時間」鑲嵌於書中,
當翻開第一頁時,就由24小時開始倒數,旨在希望讀者經歷這段時間後,
能夠好好改變自己。
在前言中,作者舉蘋果公司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的名言:
「時間有限,我們無暇為別人而活。(Your time is limited, so don't waste it living someone else's life.)」
期許讀者「為自已而活」。
作者更以指導過4萬多位上班族及學生的經驗,
指出改變自己需要的6種力量,分別是:
發問力(ask)→思考力(think)→決策力(decide)→行動力(do it)→感染力(involve)→學習力(study)。
一、發問力:
小時候,我們常常會問「這是什麼?」「為什麼會這樣?」
那是一種好奇、探索與求知的表現,
但是,隨著年齡增長、社會化的緣故,
我們礙於面子,不敢問、不想問、覺得不應該問,也不懂得如何問,
難以承認自己在某些方面的無知,
更怕被別人嘲笑,只好將自己武裝得莫測高深。
事實上,問題來源可能是自身的煩惱、工作的難關、人際的疏離等,
只要提出「有關緊要」的問題,
就有機會得到更深入的資訊、甚至是踏出成長改善的第一步。
提出問題後,並非只問別人「怎麼辦?」
而是要試著自問自答,經由思考來找答案,
更重要的,是要將答案連結到「接下來呢?(What's next?)」
即是釐清現在可做的決定,以及目前可採取的行動。
舉例而言,不是問「無法改變自己,怎麼辦?」
而是問「接下來該怎麼做,才能改變自己?」
當在問答中發生窒礙時,
記得一而再、再而三地問自己「作法是什麼?」
重覆地提醒自己「答案處是空格」後,就能努力將空格填滿。
二、思考力:
德國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曾說:
「只會死讀書的學者最後會失去思考能力,不看書的時候就不思考。」
光讀書或光抄筆記,並不會使人成長,
讀書或作筆記時必須一邊吸收知識、一邊思考,思考如何運用知識,
才是「學以致用」之道。
作者提出一個很有趣的方法,「從『未來』問『現在』」,
舉例來說,「40歲如何賺到2000萬?」似乎是個難以回答的問題,
因為心中認為「不可能」,就無法想像「接下來」,也就沒有具體的行動了,
但若換個角度想,「假如40歲真的能賺2000萬,到底是為什麼?」
投資?繼承遺產?從政?從商?兼職?
以果求因有時更為有效。
思考並非是線性的,
就像遇到問題時不見得只有「解決」一途,
而是要判斷解決問題是不是「達成目標的最佳方法」。
舉個例子,若自己的目標是「獲得異性的青睞」,
思考的結論是「有錢即可」,
但在自己投資致富後,卻還是沒有異性緣,
那就表示「方法錯誤」,思考不夠周全。
當發現「成為有魅力的人」才是達成此目標的主要方法,
則「建立自信、充滿自信、維持自信」才是最佳管道。
作者特別提及,有創造力、懂得思考策略的人,不會只是直接抄寫自己學到的內容,而會思考「自己該怎麼辦」。
所以,要試著將學到的東西以「圖解」方式畫出來,才代表學習透徹。
並採用「輸入兩成,輸出八成」的法則加深思考,
使輸入知識經過自己的思考後,成為4倍以上的智慧。
真理越辯越明,思考也會越想越清晰。
三、決策力:
做決定不容易,做正確的決定更不容易,
作者認為「莫忘初衷」非常重要,
但是,現實上,許多決定都與初衷無關,
從「今天中午吃什麼」到「要不要到大陸當台幹」,在在考驗自己的智慧,
其實,個人認為,最簡單的判別方式,就是列出各種選項的優缺點,或使用SWOT分析,
問問自己「最想要什麼」和「最不想要什麼」;
一如書中提到的,若受制於「恐懼的力量」,
深怕無法獲得、或喪失某樣事物,
則越容易受恐懼所侷限,無法發揮原有實力,
是故,化被動為主動才是克服恐懼的最好方法。
但,若是因為選項太多而無法決定,則務必先將所有選項列出,
排定優先順序,才能專心致志地逐個完成。
另外,許多人總是在想「能不能做得到」,而非判斷「要不要做」,
思路總是掉入前者的陷阱,認為「做得到就做,做不到就放棄」,
列出很多藉口說服自己做不到,因而喪失鬥志,立即止步;
但是,若為後者思維,則「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因為只有「要做」才能往目標邁進。
再者,作者提到「愛情動機」與「不安動機」也很有意思,
其實就是我們所謂的「正向思維」與「負向思維」,
個人認為,「愛情動機」(原文的漢字即是如此)應翻譯為「熱情動機」,也就是能帶來正面情緒的動機;
「不安動機」則是帶來負面情緒的動機。
舉例來說,同樣是練習籃球,若出於「不安動機」,則會擔心「要是比賽輸了,就會被教練罵」;
若出於「熱情動機」,則會覺得「籃球真有趣,一定要打贏這場比賽」,
做決定時,您要採取哪一種動機呢?
四、行動力:
19世紀英國首相班傑明.狄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說:
「行動未必能帶來幸福,但是不採取行動,就一定無法幸福。(Action may not always bring happiness; but there is no happiness without action.)」
英國生物學家湯瑪斯.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說:
「人生最大的目的不是知識,而是行動。(The great end of life is not knowledge but action.)」
作者指出,人的動力總是在「學到新事物的一剎那」達到最高點,
所以,要立刻採取行動,才能發揮行動力。
如將學到的事物在1分鐘內寫在筆記本上,就是立即的行動。
總記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經營研究所莊淇銘教授說過:
「知識不是力量,運用知識才是力量。」
同樣的,知識不見得千古恆存,它也是有生命和保存期限的,
因為新知識、新資訊不斷出現,很快地「長江後浪推前浪」,
舊知識如昨日黃花,會退流行,更可能「下架」,
故而,儘快運用知識,才有力量,才有價值。
從決策到行動,最重要的即是「時間管理」,
作者認為要把握時間資源,重點在於:
1.俯瞰自己一整年的「時間資源」:
時間管理的不二法則是「先決定兩週的計畫」,從兩週開始,拓展到一年後,
如此能確立遠景和方向,時間才能過得更有意義。
2.以「視覺方式」呈現時間多寡:
個人認為,可以使用如Microsoft Outlook或Google Calendar等資訊工具,
排定每天、每週、每月的時間表,
該工具除以視覺方式呈現事件外,更有提醒功能,幫助自己不錯過任何要事。
Microsoft Outlook行事曆畫面
此外,為了提高時間的「可見度」,書中提到「提高時間的濃度」,其實也就是提升工作效率。
為此,需採用「時間考驗法」,分為:
1.固定時間、增加數量:如試著在一小時內閱讀更多的資訊、報告或報表。
2.固定數量、減少時間:如試著縮減完成企劃案的時間。
五、感染力:
一根筷子易折斷,一把筷子折不斷,
個人力量有限,唯有連結身邊的夥伴,才能發揮團隊綜效,
所以,需要大家一起加入遠大的夢想及目標時,即需要「引發同感的力量」。
組織標語之所以無法引起所有人的共鳴,
可能是因為標語屬於教條式,眾人無法對其感同身受,
但若改採「說故事」方式,使大家融入該事件的情境,
聽眾更能認同說故事者所表達的意涵。
作者發現,人有了三次同樣的經驗或感受後,很容易覺得「一切」都是如此。
如失敗三次後覺得「做什麼都不順利」,成功三次後覺得「做什麼都有實力」。
只要準備三個以上的故事,說出來就容易使人產生同感。
所以,在生活中努力增加各種體驗吧!
其次,要掌握「聆聽」的技巧,以得到他人的認同,
可以試著了解對方的想法、觀點與著眼點是出於過去何種經歷,
引導對方說出故事,仔細聆聽,這就是培養「連結旁人」的能力。
但當對方口出怨言,不該一味附和,而是只要「接受」,然後一同思考「接下來呢?」
如以「原來如此」的詞彙代替「對啊」。
A:「公司的主管成天雞蛋裡挑骨頭...@#$%」
B:「原來如此...原來你對公司主管有這種感覺。」
B:「會這麼想,表示你很重視公司吧。既然重視公司,那該怎麼做呢?」
如此,才能釐清「應該採取何種行動」,不啻將「不安動機」轉為「熱情動機」。
六、學習力:
從小到大,我們總是不斷地學習,
學習課業、學習與他人相處、學習如何提升自己...。
福特汽車的創辦人亨利.福特(Henry Ford)說:「不自滿,以謙虛的態度向別人學習。」
透過學習,在心態上就能常保年輕。
作者的讀書方法非常特別,是將書當成「顧問」,
他會準備「發問清單」,保持「和作者對話的形式」,
也就是說,他會一邊讀書,一邊將重點寫成「發問清單」,改為「日常生活可用的工具」。
如讀《紫牛》時,書中提到「目標鎖定宅男宅女」,就要問自己:「目標市場的宅男宅女是誰?」
以此類推,再試著回答「發問清單」上的問題,如此才能產生自己的想法。
其次,書中提到了許多人的通病,
就是誤把「知道」當成「做得到」,或是以為「只要去做就做得到」,卻從來不去實踐。
重要的道理往往很簡單,但是,常常就是因為太理所當然而忽略,
致使「沒做到」,也就等同於不知道,
如同最基本的禮貌「請、謝謝、對不起」就有不少人做不到。
因而,先認清自己沒有「知行合一」,然後進步到「注意就做得到的狀態」,
這才是學習力的展現。
若持續保持學習的習慣,做到「不特別注意也能做得到」,就是職業級水準,
就像職業籃球、棒球、高爾夫球等體育選手,
在千百次的鍛練後,每次上場都有水準以上的表現。
讀完這本書,對自己的啟發頗大,
許多時候聽演講、讀書,總會希望自己如海綿般盡力吸收,
但是,對自己來說,那絕非最佳的學習方法。
個人認同作者所說「輸入兩成、輸出八成」的理想值,
也就是花較少時間在抄筆記,花較多時間在自我思考、比較、吸收、歸納,
從而建立自己的思考體系及獨到論點,
那才是不與人雷同、不照本宣科、不蕭規曹隨的個人能力。
潛能的發揮並非一蹴可幾,而是要不斷累積學習成果,
培養學習習慣,才便於往後觸類旁通,
好比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洪蘭教授曾提及的,
「一個人聰明與否,可從神經元的連結看出端倪...透由經驗累積會促使大腦神經元的連結愈發綿密。」
「閱讀時可以活化腦部許多區的神經迴路,大量的閱讀自然會形成豐富的背景知識。」
多樣的閱讀、探索,加上專注,致力於發揮最好的表現,
才是使自己「今天勝於昨天」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