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曾在《幫主管自己變優秀的神奇對話-面對新世代員工與第一次領導焦慮的教練思考處方》一書中,
初步了解「教練(coaching)」進行之作法。
在本書中,對於領導觀點、教練模式及實際演練之剖析,
探討相當全面,且鞭辟入裡,
極適合現在或未來的領導者,以及想瞭解「教練」輔導法則的讀者好好研讀,
對於協助下屬、培育潛力同仁,不啻為有力支援。
以下,節錄本書重點,並添加心得如下。
一、領導者與管理者之差異
首先,本書作者開門見山說明「領導不等於管理」,並分析兩者如下表。
面 向 | 領導者 | 管理者 |
視 野 | 強調願景與使命 | 注重目標與任務 |
焦 點 | 關注未來與發展 | 著眼目前與處境 |
人 才 | 發掘與激勵卓越人才 | 培訓與使用優秀人員 |
產 出 | 重視效能與創意 | 重視產能與績效 |
制 度 | 整合組織面對變革 | 執行計畫與調整策略 |
本人在撰寫碩士論文時,曾閱讀不少關於領導及管理的文獻,
多數學者總以類似上述方式區分兩者扮演的不同角色與功能,
但依個人淺見,組織中擔任主管者,均應兼具兩種身分,
才能在掌握現況(重要且緊急)的同時,逐步擘劃未來(重要但不緊急);
雖然礙於公司文化,抑或時間與資源的限制,在實務上未必如此,
但對主管而言,除「解決現階段問題」外,「培養前瞻性視野」也絕不能忽略。
其次,作者提出「領導『人』、管理『事』」的觀點,令人耳目一新。
因為人是靈活的、事是死板的,
訂出制度並非就能讓人像商品或事務般「管理」;
每位員工都有各自的性格與專長,
須以「領導」來影響及教導其想法及作法,以促成自發性遵從及努力。
此時,「教練」的功能與價值於焉彰顯,
在引導式的對話中,協助受教練者(coachee)(如主管)澄清觀念、認清問題及思考辦法,
以觸發後續的行動,達成「影響人、解決事」之效。
二、「培育人才」是對組織最有價值的事
思考看看,對組織最有價值的事是什麼?
以企業而言,是找出最理想的商業模式?市占率極大化?使股東眉開眼笑的數錢?
對非營利組織而言,是貫徹創辦之使命?是謀求最多人福祉?是對社會有最大貢獻?
以上或許都是答案,但個人概括言之,即是「永續經營」。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erdinand Drucker)曾說:「任何組織都需要直接的成果,建立共同的價值觀及培育未來的人才...『人』是對組織貢獻的主角,...透過貢獻能達成:一、有效溝通;二、團隊合作;三、自我發展;四、培育他人。」
在「永續經營」的前提下,許多卓越的領導者都以「為組織尋找並培養傑出領導人」為使命。
如前奇異執行長傑克.威爾許(John Francis "Jack" Welch, Jr.)說:「發掘、考核、培養人才時間加總起來,至少是我所有時間的60%到70%。」
聯強國際集團總裁杜書伍也說:「領導人是求才先鋒。」他有三分之一的時間花在人才培育上。
書中列舉兩個問題,供領導者隨時提醒自己:
1.身為領導者的你,花多少時間在栽培人才?
2.貴組織年度預算中,有多少比例花費在栽培領導者身上?
許多組織常忽略上述的重要性,總是要等到關鍵員工離職或退休,甚至考量現任領導者及各階主管的接班及遞補問題時,
才發現事情的嚴重性而倉促決策,殊為不智。
三、教練式領導的必要性
前奇異執行長傑克.威爾許曾說:「你不能只『雇用』人,而不『培育 (built)』人才。如果你是一個在經營大公司的人,你所要管理的,絕對不是產品、價格、設計等,不要忘了,你的管理任務是『人』:你要如何讓最好的人才有最好的舞台,在眾多人裡面找到對的人、管理人,你最重要的任務是建立團隊。」
他也認為:「最偉大的領導者,是一流的教練。教練是領導者應具備的能力之一。教練能力是催化組織改變的要件。教練式領導是組織變革關鍵之一。」
如同領導學大師華倫.班尼斯(Warren Bennis)告訴我們的,領導人在不同階段的試煉中,最後的任務就是「傳承」。
IBM前執行長帕米沙諾(Samuel J. Palmisano)更進一步提到:「如果只聽從組織或經營群的指揮,要讓IBM全體(全球共擁有20萬名員工)的力量發揮到極限是不可能的;唯一的方法是,教導員工用正確的方法做出正確的判斷,同時授權給他們。」
日本「策略先生」大前研一認為:「近來盛行的『教練式領導』風潮(coaching boom),也證明『授權』是因應時代需求的產物。」
作者引用前國際教練協會台灣總會理事長陳茂雄先生分析之「指導式領導」與「教練式領導」之差異如下表。
項 目 | 指導式領導 | 教練式領導 |
定 義 | 提供答案 | 引導學習 |
隱 喻 | 給部屬魚吃 | 教部屬釣魚 |
假 設 | 部屬找不到答案 | 部屬可以學習 |
方 法 | 說明、講解 | 聆聽、提問 |
來 源 | 主管的經驗 | 部屬的經驗 |
態 度 | 心有定見 | 無知好奇 |
時 機 | 重要而緊急 | 重要而不緊急 |
目 的 | 解決問題(短期) | 培育人才(長期) |
綜上所述,教練式領導能促進組織變革,以教導和授權方式來培育人才。
四、教練、導師及諮商之差異
作者修正文獻觀點,再融入其個人觀點後,將三者差異整理為下表,以下節錄之。
類別 | 教 練 | 導 師 | 諮 商 |
假設 | 多數員工都渴望做好,並晉升較高職位 | 縮短專業與個人生活的學習軌道 | 人有能力為自己負責,並可能自我實現及改變 |
主要目標 | 糾正員工不適當行為、改善績效和傳授技能 | 支持和引導門徒的成長,協助其脫穎而出 | 幫助生活適應困難或心理異常者,積極參與改善其低於標準表現 |
任務 | 不只評估發展的需要,也有跟進的培訓 | 更快的學習曲線,提高員工之工作效率 | 找出問題來源,發展行動計畫達到預期最大化的能力 |
志願性質 | 不一定是志願的 | 導師和門徒都是志願者 | 接受諮商者通常是志願者 |
焦點 | 立即性問題和學習機會不斷回饋和鼓勵 | 長期個人生涯發展 | 內在需求,焦點在認知、情感與行為 |
角色關係 | 教練可能是受教練者的上司,大量提供適切的回饋 | 導師如示範者或經紀人,大量傾聽,提供角色楷模 | 像鏡子提供反思、覺察與改變,不涉入諮商以外的雙重關係 |
期間 | 集中於短期的需求,管理時以需求為基礎 | 長期性的 | 視個別需要設定短、中、長期目標 |
由以上分析能清楚了解三者的不同點,
個人認為,「教練」的角色較像球隊教練(如王建民效力於紐約洋基隊時的總教練喬伊.托瑞(Joe Torre)),
瞭解受教練者的長短處及個性特徵,引導其發揮最佳的力量;
「導師」的角色較像「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如孔子及其弟子),
主要提供楷模(role model),以言教及身教供門徒學習及效法;
而「諮商」的角色則較像心理學專家(如張老師或生命線),
推行身心輔導、心理衛生等實務工作,增進當事人生活適應能力。
五、教練模式簡介
以下擷取2種最常見的教練模式。
1.組織教練的三種模式:
(1)績效教練 (performance coaching):行為與人際關係。
(2)領航(高階)教練 (executive coaching):決策與選擇。
(3)整合教練 (alignment coaching):價值觀與信念。
2.GROW模式:
(1)澄清目標 (Goal):設定(本次)達成的理想目標(短程及長程)。
(2)確認現況 (Reality):探索並檢視現況與目標狀態之間的落差。
(3)釐清選擇 (Options for improvement):考慮不同選擇的策略或行動的可行性。
(4)採取行動 (When will the commit to do):討論並確定行動的時程。決定什麼該做、何時行動、由誰來做、意願如何。
作者介紹了12類教練模式,各有不同的學理及應用基礎,
不論運用何種模式,都不是只能單方向運作,其先後順序也不一定,
而是教練視受教練者在對話過程中的反應,來回交錯應用,
方能達到預期成效。
個人認為,教練如同教學,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
沒有最好的模式,只有更適合的運用手法,
教練的培育更須經過見習、練習,不斷地累積經驗,
才能在受教練者非預期的反應出現時,
予以恰當的回饋,進而達成教練目標。
六、好教練的最佳本領-問與聽
想具備良好的教練技巧,需要強化下列技術:
1.專注技術:包括眼神接觸、臉部表情、空間距離、副語言(如感嘆詞)、舉止神態、超語言(如音量及頻率)。
2.傾聽技術:如5K傾聽法,即是確認關鍵事件(key events)、關鍵人物(key person)、關鍵時刻(key moment)、關鍵轉折點(key turning point)、關鍵字(key words)。
3.同理心技術:包含認知與想法(cognitive)、情感和情緒(feeling & emotion)及行為(behavior)三層面。
4.問問題技術:如漏斗式提問法,詢問資訊(information)、意圖(intention)及方法(途徑)(ideas),涵蓋以下問題。
(1)聚合性問題:將互動時的訊息加以聚焦。
(2)發散性問題:將已聚焦議題進一步深入探索事實、延伸想(作)法、擴大思考面向。
5.重述技術:用較少的字或稍多一點的字,但與受教練者「原意相似」,但更為清楚、具體及明白。
6.摘要技術:協助受教練者統整相關訊息、澄清對其議題的深入瞭解。
7.回饋技術:具建設性的回饋須包括「具體的內容」、「明確的事實」及「客觀的回應」。
由上述可知,擔任教練絕非易事,
既要能「察言觀色」,更要從受教練者的隻字片語間,進行判斷與回饋,
更重要的是,要運用曾習得的各種教練模式,選擇最恰當的方式呈現教練專業,
確實需要累積教練經驗,以成就專業火候啊。
最後,本書以教練與受教練者的「對話」,使讀者了解前者如何協助後者創建觀念,並促成行動的改變。
由於本書博大精深,篇幅有限,無法一一細談,推薦大家慢慢閱覽,品味精髓。
書籍連結: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46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