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講座由遠傳電信網路暨電子商務事業群協理李全興先生主講,
講師在江湖上以「老查」為號,
曾任職博客來、Yahoo奇摩/無名小站、壹電視等公司,
對網路行銷之經驗豐富、創意獨具。
由於本人成立簡報設計之Facebook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tcppt),
很想瞭解社群經營與行銷的知識與技巧,
故來接受大師灌頂,收穫頗豐。
以下分享本場內容,並添加個人心得:
首先,講師拋出一個問題要大家思考:「社群經營就是經營粉絲團(Fan pages)?」
他舉例,先前有位學員的公司做LED小燈泡,賣到如Wal-mart等大型超市或五金行,詢問如何經營社群?
講師反問:「由於貴公司的商業型態是B2B (business to business),若成立社群,請問誰是成員?」
若只有上下游的廠商來按讚,消費大眾並未參與,請問有何意義?
應思考,若要成立粉絲團,能夠提供給他們什麼?以及社群能提供給我們什麼?
這也就衍生所謂「劍宗」和「氣宗」的差別,前者是指技巧及技術面,後者係理論及基本面,
一味強調粉絲團的行銷策略與招數(前者),卻未評估過「經營的預期效益」(後者),是否本末倒置?
講師定義,社群是「一群人共同的關注或興趣發展出人際關係」,
因而,看洪仲丘案的網路新聞而給予「火大」臉譜評價的網友們,因彼此未發展人際關係,所以不算是社群。
以下介紹社群相關議題:
一、社群關係模式包括:
1.集合體:如有共同興趣者,或某品牌的愛好者組成,如下圖。
2.網狀體:如人脈網絡,朋友之間彼此認識的狀況,如下圖。
3.輪幅體:如名人粉絲,外圍皆注意中央的一舉一動,如下圖。
個人認為,通常商業上使用的是「集合體」的型態,社群間有共通話題,
可逐漸達到議題擴散與口碑行銷之功效。
二、社群有兩種面相,包括:
1.社區型態(community):
(1)特色:深入、高度凝聚。
(2)追求:深厚的人際關係。
(3)不重要:人數及規模大小。
2.社群媒體(social media):
(1)特色:廣泛。
(2)追求:越多人知道、是否持續。
(3)不重要:深入議題。
個人認為,第1種社群重視人與人的互動與關係,第2種社群則強調訊息的傳遞,
因而,建立社群前應先自我定位。
三、社群依「傳播/發散」由多至少(或「關係維繫」由少至多),可分為三種層次:
1.社群媒體(social media):建立品牌形象,旨在溝通及傳達商品/服務訊息。
2.虛擬交際(virtual sociality):針對特定領域/主題溝通,鎖定特定族群。
3.團體(group):建立深度關係。
須回歸建立社群的目的,如凝聚、散佈、導購或宣傳,以決定上述層次。
四、社群經營的首要之務,即是畫出「社群生態圖」,以描繪主角、社群平台與社群成員之關係,如下圖所示:
必須思考自己的情況?有哪些重要的人?有哪些關係需要建立?
要有什麼樣的內容與行為?不同元素間是否關聯?影響力如何運作?
並注意社群中的某些成員的直接影響與間接影響的狀況。
個人認為,建置社群前一定要先規劃「社群生態圖」,界定並釐清各人員、部門、社群成員的行為,
若一味趕流行而無清楚策略,不但徒耗行銷預算,而且成效甚微。
五、經營社群行銷的目的有四:
1.增加網路流量:
由下圖可知社群網絡的流量甚至超越搜尋引擎。
圖片資料來源:Search and Rescue: How to Become Findable and Shareable in Social Media
透過長期社群經營,不但有比網路廣告高10倍以上的互動率、改變流量對外部資源的依賴(如Yahoo奇摩搜尋排序),
且有機會達到瞬間的高潮或爆紅(如淡定紅茶),或和其他行銷方式搭配產生的「巴拿馬運河」現象(即爬樓梯式的成長)。
2.品牌營造:
建立社群身分後,不但能增加互動機會,同時也能累積「信任資本」,
再者,也能淺移默化,傳達品牌觀念,更能發展社群節點及人脈。
3.口碑:
口碑傳播不但需要節點與連結,也要克服地理限制,更要建構許多「弱連結」,
需要多樣化的群組,最重要的,需要活力與熱情。
講師舉例,因緣際會下,取得New hTC one的試用機,便在一次日本旅遊中,
實際測試其拍照效果,並將照片上傳至Facebook,並稱讚其亮度與畫質,
無形中影響許多朋友的購買行為。
4.銷售:
可說是社群對商務創造的新機會,如品味實境秀(廣告中喝美酒、跳慢舞,賣的是房子,更是居家的享受與悠閒),
又如社交化過濾器與聰明推薦、大量客製化(如HP的小筆電是因應許多消費者需求才生產的)、
交流市集(網路拍賣)、遊戲化(購買虛擬寶物)。
六、經營社群媒體的傳播的核心概念係「節點與訊息」,應多留意位於「橋節點」的意見領袖,如下圖所示。
七、社群媒體鐵三角組合,包括:
1.部落格:具有多樣化的內容/格式,雖便於搜尋/分類,但僅有基本的互動,適用於主題內容的基地。
2.微網誌:特徵是訊息的「水波效應」(140字以內),不論是主動傳播或是即時/一對多互動都很便捷。
3.SNS平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如facebook):可視為人際關係為基礎的連接/延伸/擴散。
個人認為,現今的「個人媒體」,多是部落格+SNS平台的組合,微網誌則視個人需要,側重即時性。
八、展開內容行銷:
(一)分析以下問題,以找出對的區隔,鎖定正確族群:
1.誰是你的目標網友?
2.目標族群使用社群網路的行為模式?
3.目標族群為甚麼會對與品牌相關的內容感到興趣?是哪些?
4.什麼樣的內容會讓他們想要進行分享?
(二)「內容」在網友生活中所扮演的3種角色分別為:
1.資訊:功能性角色,如新聞、折扣訊息等。
2.趣味:網友覺得有趣,願意分享的訊息,如趣味影片、仆街照片等。
3.交流:提供網友與朋友進行互動的因子,如心理測驗、App及遊戲等。
上述3種角色非互斥性質,但可以聚焦於一種,以維持在網友生活中的相關性。
講師舉出海尼根啤酒的社群行銷活動往往能產生話題,
如「互動聖誕樹」或「我的年度代表字」等。
他也提到,儘量不要分享情緒性(emotional)的訊息,易產生負面影響。
(三)什麼樣的內容才吸引人呢?
講師提到「5+1」原則:
1.相關性:與社群成員有關。
2.引發共鳴:社群成員有興趣的事物。
3.有創意:下標題或圖片有「哏」。
4.娛樂效果:令人覺得好笑好玩的事物。
5.具延展性:讓社群成員參與,如接話或猜謎。
6.施以小惠:如聘請部落客試用並寫文章推薦,另贈送coupon(折價券)給文章讀者。
可作為內容的媒介,則包括圖樣、實物、製品、製程、相關知識、採購技巧、故事等,
如網路知名服飾品牌 lativ 的網頁中,強調其僱用年長員工負責修剪線頭,
若消費者拿到衣物上有線頭的話,就會聯想到他們而較少退貨,如下圖。
(四)內容一定要靠自己產生嗎?
講師介紹了「策展 (Curation)」的概念,即是將相關內容整合及篩選。
關鍵是「綜合、篩選、加值(如用2句話總評別人文章)」,題材可包括:
1.主題相關的網站或部落格。
2.粉絲有興趣的其他主題。
3.業界發表內容的轉引。
4.結合相關內容的懶人包。
例如 AppGuru粉絲團 曾po文分享手機遊戲Candy Crush Saga卡關的攻略,
竟在一週內有8千多人按讚、5萬多個分享,
且將網路流量導入其網站,可見符合社群口味的內容,其傳播力不可小覤。
亦可採用「圖像化」適度放大內容的效果,如下圖所示。
(五)設定「社群對話行事曆(Conversation Calendar)」,
在如重要節日、季節節令(如初一十五的大茂黑瓜)、目標溝通對象的重要事件(如指考、寒暑假),
以及已知重大事件(如金馬獎、資訊月)等時刻,把握與社群互動的機會,有助維繫彼此關係。
個人認為,內容有創意、爆點或「哏」,更能吸引大家注意,只是不要過於譁眾取寵。
九、如何衡量社群經營效果:
(一)經營最佳化五步驟:
1.釐清社群經營的目標。
2.設定衡量目標的指標與方式。
3.整合資源與排除障礙。
4.透過小規模執行測試各種策略與方案。
5.複製與優化最佳執行方案。
並採用PDCA(Plan, Do, Check, Action)循環,持續改進。
(二)衡量效果:
分為3階段,各階段的指標為:
1.粉絲人數、種子人數、種子影響力。
2.互動(engagements) = 按讚人數(likes) + 回應數(commets)。
3.多少人看到(reach)、自己是多少個分享來源(retweets)、轉貼次數(forwards)。
以量化而言,包括:「粉絲數」、「談論人數(互動人數:按讚人數+回應數)、分享人數」、
「轉貼效果」、「Click/導回PV數」、「銷售額」。
以質化而言,則包括「互動品質」及「粉絲滿意度」。
(三)相關公式:
1.Facebook粉絲團談論率 = 談論人數 / 粉絲數
2.Facebook Po文影響力衡量公式 = (讚數x1 + 回應數x5 + 分享數x13) / 看過人數
個人認為,定期檢視粉絲頁中的統計分析,更能瞭解社群成員的傾向與喜好,
對於內容的調整頗有參考價值喔!
十、實體聚會的重要性:
(一)目的包括:
1.加強關係經營。
2.直接互動。
3.較深刻的體驗。
4.可邀請媒體參與。
5.社群平台中的另一種「內容」。
(二)實例:Yahoo!奇摩的網聚活動「一卡皮箱」,
形式為在辦公室舉辦小型演講會,每月1次(現已停辦),
以影音完整記錄,並成立官方部落格及粉絲團,可供借鏡。
註:本篇內文圖片來源為老查之Slideshare (社群經理的養成與洞察社群生態系、社群行銷經營、如何規劃社群經營策略與內容行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