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曾說:「企業最大的資產是人才。」
傳統人事管理,注重的是「選、用、育、留」,
而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注重的則是人力資產的配置與運用,重「質」更重「值」,
這也是企業想永續經營,絕對不可或缺的版圖。
這次很高興能參與「2012決勝人才力」論壇暨座談會,
會中,學界及產業界的先進不吝分享人力資源相關觀點與實務措施,收穫頗大,
以下擷取會議內容以饗讀者。且由於篇幅較多,故分為上、下兩則。
首先,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陳家聲教授在專題演講時提及重點如下:
1.人力資源管理應強化策略性作為,以建構企業雇主品牌。
2.人力資源部門應成為CEO(執行長)的策略夥伴,也就是協助「獨特價值創造」,使企業朝「最佳雇主」、「最具社會責任」等方向前進。
3.如最近這篇報導的調查顯示,台灣有高達50.8%的高階人才願意出國發展,主因為薪水低、無國際競爭力。
4.台灣許多上市上櫃的董事長皆是「白頭翁」(年紀已大),如同近來很紅的台積電接班議題,是否能全盤傳承經驗及智慧?值得深思。
5.蓋洛普(Gallup)管理期刊半年度報告中指出,美國工作者中只有29%在職場上完全參與及奉獻(Engaged employees),而有54%的工作者只是做例行工作而不積極參與(Not engaged workers)。而最令人驚訝的是,有17%的工作者屬於刻意不參與(Actively disengaged workers),對工作甚至有騎驢找馬的心態(Crabtree, 2004)。
6.今日的領導逐漸走向「管絃樂團式組織領導」,也就是領導者扮演指揮角色,而各部門則各自獨立、各有專業,相同點則是每位成員手上皆有相同曲子的樂譜(組織目標),在分工合作的前提下,才能合奏出優美的音樂(績效)。個人認為,這種現象如同大陸用語:「靠譜」!
7.人力資源部門要像建築師,陪同CEO一起擘畫願景,踏實營造最符合企業需求的人才策略。
接下來的時段,進行人力資源管理課題座談,邀請到以下幾位重量級來賓:
其中武祥生副總裁曾榮獲經理人月刊2010年MVP經理人,其優良事蹟請詳經理人月刊網頁;
而鄭秀姿人資長亦曾榮獲經理人月刊2011年MVP經理人,並甫獲2011年國家傑出經理人獎-人力資源經理獎之肯定,其創新作為請詳能力雜誌網頁。
座談內容彙整如下:
1.武祥生副總裁:「有快樂的員工,才有滿意的顧客」
(1)由於飯店服務業員工的平均收入不高,工作時常需「彎腰」,故認為員工的「自尊」與「尊重」最為重要。
(2)剛到墾丁凱撒,就舉辦只有員工且無主管的座談會,邀請員工以匿名紙條方式提出問題,因而能夠逐個解決員工的不滿。
(3)服務業不能只有SOP(標準作業流程),品質也非督促而來;傳遞「讓別人喜歡我」的觀念給全體員工,員工才能在服務顧客時實際運用。
(4)邀請人力資源經理出席策略會議,使其了解各部門的問題,在綜觀大局下,才能給予專業的人力配置意見。
(5)推行人資管理相關措施:
a.不諉過管理:由於飯店服務業的工作情況多變,難以品質管理,故將客訴問題的處理過程彙整為「客訴鏈」,除作為標準作業流程外,也要檢討是否用人不當或訓練欠佳。
b.讓員工表達意見:如編列預算時,改採由下而上(bottom up)方式,由職員組成提案小組討論。此方式將促使主管得以容忍下屬意見。
(6)人力資源部門需了解CEO的長短處及思考邏輯,才能在對的時間點,提出正確的建言。
2.鄭秀姿人資長:「雙專業培訓制度」
(1)員工內心最感動的事,是「主管站在員工立場思考」。
(2)人力資源部門要如何發揮影響力?
a.站在前頭參與企業事業的發展,即對公司的各種資料數據有相當地了解。
b.清楚公司核心價值與專業領域。
(3)人資部門的KPI應與各部門的KPI相連結,較能對應出人力支援之績效。
(4)因應公司的業務拓展需求,推行培訓同仁具備「業務開發」及「案件審查」之雙專業。
(5)中租迪和的培訓機制:推行「輔導員」制度,使同仁在平時進行在職訓練(On Job Trining),訓練完成,經測驗取得資格後,必須輔導幾位「徒弟」,而後,輔導員也將成為內部講師,藉由授課而將知識內化及傳承。人力資源部門必須要有獎勵措施。
(6)最佳的留才之道,即是「員工有發展」;不只是職位升遷,更需考量員工能力的提升。
3.陳家聲教授:想留住人才,必須要有實質的福利、薪資及訓練。
參考資料:
Crabtree, S.(2004, June 10). Getting Personal in the Workplace: Are negative relationships
squelching productivity in your company? Gallup Management Journal. Retrieved March 26,
2012, from http://gmj.gallup.com/content/11956/Getting-Personal-Workplace.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