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師長在講《伊索寓言》中〈龜兔賽跑〉故事時,
往往期許我們要像烏龜一樣,一步一腳印地往終點前進,
不論行程多遠、腳步多慢,總有到達目的的一刻。
也就是,事情慢慢做,終究是會「做完」的。
長大後,我們聽到另一個感人的故事。
被譽為「最偉大殿後者("The greatest last place finish ever")」的坦尚尼亞籍馬拉松選手約翰.斯蒂芬.阿赫瓦裏(John Stephen Akhwari),
參加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會,跑不到5公里就因為碰撞而摔倒,膝蓋受傷、肩部脫臼,但他並未就此退出,而是一拐一拐地繼續向終點跑去,好不容易跑完全程。
有記者問他:「明知毫無勝算,為何還要拼命跑下去?」
他回答:「祖國將我從五千英哩送到這裡,不是為了要讓我開始比賽,而是為了讓我完成比賽("My country did not send me to 5,000 miles to start the race. They sent me 5,000 miles to finish the race.")。」
許多人為之動容,因為他用身體力行告訴了我們「永不放棄」與「堅持到底」,
彰顯運動家的骨氣、精神與風範,
換言之,路程再長、身體再不適,馬拉松終究是會「跑完」的。
坦尚尼亞籍選手約翰.斯蒂芬.阿赫瓦裏(John Stephen Akhwari)參加1968年奧運會馬拉松影片
在職場上,卻不能只滿足於「把工作做完了」,
更要注重「有沒有把工作做好」、「有沒有想到更好的完成方法」,甚至「有沒有想到更省成本的因應方式」,
才能厚植自己的競爭力、思考力與管理思維,
因為進度與效率固然重要,但呈現的內涵與品質更是個人信譽與商譽的代名詞,不可不慎也。
想要「無中生有」的時候,台灣人總是說「先求有再求好」,
似乎「求有」是立即可達成的,而「求好」則是中遠程計畫,
也就是要求「立竿見影」的成效,卻不深思「立什麼竿、見什麼影」,
以致「看到黑影就開槍」或「看一個影、生一個囝」(台語),
況且,由於總是有人有意見或反對,所以「求好」的本意也變成了「求好心切」,
使得犧牲了若干原則,或是進度總是一延再延,甚至遙遙無期。
個人認為,「求有」和「求好」、「做完」與「做好」絕非兩兩互斥,
重點是在於「規劃時是否有願景、有步驟、想做好」,
而非總是受輿論及反對意見掣肘。
想想蘇軾「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的境界,
多花一些時間規劃、評估,站在當事者的角度衡量,以思考最適方案。
一如自己在教育科技研究所學到的,
最令人琅琅上口的ADDIE教學設計模式,
分別是Analysis(分析)、Design(設計)、Development(發展)、Implementation(實施)、Evaluation(評鑑);
為使教學設計確為學習者所需,在「分析」階段就須分配較多時間來規劃,
儘可能蒐集完整的資訊、瞭解學習者本身、進行正確的判斷,
確保後續作業不用回頭修正,
以達成原先設定的目標。
以我之見,把工作「做完」,只能拿到「全勤獎」;
把工作「做好」,才能取得職場的「免死金牌」,
甚至收到向上晉升的「升級券」。
參考資料:
把勢生活館(2011)。每日一句:被譽為「最美的墊底者」-約翰.斯蒂芬.阿赫瓦裏。2012年6月7日,取自http://wukungfu.pixnet.net/blog/post/80988772
Kitaa(2011, April 25). John Stephen Akhwari - the greatest last place finish ever. Retrieved from http://viza2010.blogspot.tw/2011/04/john-stephen-akhwari-greatest-last.html
Tony(2008, August 11). John Stephen Akhwari: Heroic Runner. Retrieved from http://runnersdilemma.blogspot.tw/2008/08/john-stephen-akhwari-heroic-runner.html
Wikipedia(2012, April 18). John Stephen Akhwari. Retrieved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John_Stephen_Akhwari
留言列表